贾里尼克,美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捷克裔犹太人,因在自然语言方面的杰出贡献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其科学研究奠基了现代的计算机语言识别处理方面,目前的自然语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方面都是基于他的科学研究,其学生桃李满天下,目前也在全球主要的相关实验室、大型公司或学校担任要职,很多还是当今科学界的名人,集成他的学派精神。
  贾里尼克出生于捷克的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父亲是医生,秉承犹太族的优良传统,从小的教育就得到重视。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父亲去世,还荒废了学业,导致成绩较差。1946年,母亲将全家迁移到美国,生活条件艰苦,十几岁的贾里尼克只能靠打工赚钱补贴家用,读书时间也是非常之少。贾里尼克最初的梦想是律师,不过自己口音问题而放弃,后面打算去哈佛大学学医,继承父亲的职业,迫于医学院8年的费用很高,也不得不放弃,而在那时麻省理工学院给了他一份全额奖学金,就去了电机工程。这也是贾里尼克正式进入计算机行业,而且在那里遇见了许多世界级的大事,为他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包括信息论的香农博士和语言大师雅格布森,后来还陪太太在哈佛听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课,这些学术氛围为他打下了扎实基础,在之后的研究境界上也高人一等。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哈佛教了一年书,就到康奈尔大学任教。贾里尼克从求学生涯正式进行入学术界。
  1972年,贾里尼克到IBM华生实验室做学术休假,无意中领导了语音识别实验室,两年后正式进入IBM,研究团队也无比强大,包括波尔、贝克夫妇、达拉·皮垂兄弟、库克、拉维夫和布朗等。这些人都是鼎鼎大名的科学家,即使是最浅的小字辈也成了了不起的学者。在贾里尼克之前,科学家一直将语音识别当作人工智能和模式匹配问题,而贾里尼克当作通信问题,并用两个隐含马尔可夫模型吧语音识别概括的清清楚楚。这个框架结构至今仍对语音和语言处理影响深远,他不仅从根本上使得语音识别有实用的可能,而且奠定了今天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不过这些部分也的归功于当时的IBM,因为做自然语言方面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机读语料,也正是IBM当时的发展高峰期才有资金和人才给予研究。贾里尼克和波尔、库克以及拉维夫的另一大贡献是BCJR算法,虽然该项目负责人全部离开IBM,但是其成就目前在数字通信上被广泛使用。
  贾里尼克再起老年之际也是大有所为。在1994年离开IBM之后,本可以安享晚年的,但是闲不下来,去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世界著名的CLSP(Center for Language and Speech Processing)实验室。当时没有工程领域的基础,只能从零开始,在短短三年内就将CLSP变成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贾里尼克主要做了这些事:首先,从美国政府主管研究的部门申请很多经费,然后每年夏天他用一部分经费邀请世界上20-30名顶级的科学家和学生到CLSP一起工作。贾里尼克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将他的学生派到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去实习,树立实验室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声誉。10多年后,美国政府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处理的国家级研究中心,贾里尼克的CLSP实验室击败麻省理工学院和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了该中心的建设权,同时也确立了他在这个学术领域的世界级领导地位。
  贾里尼克一辈子都在学习,治学严谨,经常独自周末在实验室加班做科研,哪怕是在最后一刻都是在实验室离开的,整个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研究。目前他的学生和Google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了贾里尼克奖学金。从其一生可以看出,在少年时代,家庭教育很好,但是学习时间并不多,所读书籍比我们现在的学生也少得多,在移民美国后也是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世界级学术机构,认识了大量的世界级学术大师。贾里尼克将自己一生先给了科学研究,整个科学界也继承了他的学术结果和精神将其发扬光大,为社会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